金黔在線訊 6月2日,記者在黎平縣城翹街采訪,路經一間掛滿各式侗族傳統刺繡工藝品的臨街商鋪時,被里面傳出的“轟隆隆”機械聲吸引,只見不大的商鋪儼然一個小型加工廠,10余臺由電腦發號施令的繡花機正在一張長達10米的緞面上繡著富有當地特色的圖案。
據這家商鋪的老板劉太恩介紹,她的商鋪已能生產近百種侗族刺繡圖案。
商鋪的另一角,一個男孩正在電腦上精心設計著繡花版樣。他說,每一個電腦繡花版樣均需要先用紙樣設計,然后掃描進入電腦,再用專門的軟件經設計員一針一針地設計。通常情況下,一個熟練的設計員一天能做10萬針,而一個背帶的圖案需要設計員工作2至3天,方能完成。
劉太恩說,1995年她開始手工刺繡侗族的背帶花案,15天才能繡出一個,月收入不足500元。到了2002年,她采用工藝繡花機,每個月可做6付,仍難以滿足市場供應。2005年,她投入30多萬元購置了電腦繡花機,把侗族的近百種刺繡圖案編成程序輸入電腦,繡花機根據電腦的指令,每天可生產繡花背帶12付和50多種侗族花帶以及侗族服飾的圖案,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貴州旅游發展,具有貴州民族特色的商品在熱銷的同時也呈現兩極分化,傳統手工產品因需耗費大量人力而漸趨高端市場,而低端消費市場的強勁需求呼喚相應工業化的批量產品。
劉太恩生產的刺繡產品因地方特色顯著,價格低廉,大部分被用作旅游小商品和日常消費品,遠銷廣西、湖南等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