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至少打兩份工,還將一些回收的舊書或舊貨存放在宿舍內,引發室友不滿。有同學稱其“想錢想瘋了”,但不該應影響別人生活;也有同學認為其自力更生,他人無權指責。而當事人——北京師范大學大三學生李振則稱,賺錢是人生的常態。如果把常態都丟了,人生就沒有了。他攢錢,也是希望湊足購房的首付。(7月10日《新京報》)
與以往類似的報道有所不同,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以撿拾破爛的辦法補貼學業。而李振如此勤勞,甚至到了苛待自己的地步,并不是完全出于生活拮據的原因。她的媽媽是計生干部,爸爸做著生意,用他的話說:“我媽也能給我買得起房子,但我也不指望他們!边@里,除了對于父母的體恤愛憐之外,就與他的“常態觀”關系極大了。
在我看來,李振的所作所為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首先,不管是做家教或者撿破爛,都是勤工儉學的實際行動,有助于養成勤勞的美德和習慣。其次,在這些行為的實施中,能夠深切體會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也能體察勞動的價值,塑造尊重勞動的品質,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大學生接觸社會,是提前介入社會的演練,也能收到其它實習難以企及的效果?梢钥隙ǖ卣f,李振較之那些只會埋頭讀書的學生,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有更多的生存經驗。這是甘愿囿于象牙塔里的學子,所不具備的優勢。
但是客觀地說,李振的行為又給同學尤其是同舍的室友,帶來諸多的不便。廢品不但侵占公共空間,還帶來衛生之虞。這是他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面對這個矛盾,我們不能采取此滅彼存的態度,而是找到一條協調各方利益的辦法。遺憾的是,在李振與室友的糾結中,我們沒有看到學校的影子,而校方,恰能為此貢獻最大的力量。比如,在學校的“死角”位置(任何單位都有),為撿破爛的同學提供合適的空間(如塑料桶等),讓他們將撿來的破爛暫時存放。這樣,既張揚了勤工儉學精神,又不給其他同學帶來不便,同時也不影響學校的形象。這豈不是幾全其美的事嗎?還是那句老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就看你是否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