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志愿者精神喻為一條大河,那么像“鄭松芬老人”這樣的志愿者個體,就是這河流中的一滴水珠,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芒。
志愿者精神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互助精神,一些人通過雙手、頭腦、知識、愛心幫助另一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耙恍┤恕迸c“另一些人”都是動態概念,正如人生無常,誰都可能有時處于困境,有時處于富余力量的狀態,所以群體間的互助才如此重要,如此具有生命力。
2001年是聯合國確認的國際志愿者年,志愿精神被認為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當然,志愿的行為遠遠早于它的概念。1993年,中國的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994年,胡錦濤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大會的賀詞中就說,“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發揚光大”。如今,這一闡釋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志愿精神之首,當然是無償幫助他人。正如鄭松芬老人所言,志愿行動是她人生中的新階段。論語上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取利益,本身并無過錯,但與之相比,更為高貴的,是人們能夠超越行動與報酬的交換法則,“仁者安仁”,這是更高的人性境界。
友愛是志愿行動的過程,也可以視作對這過程的的動態描述。平等尊重,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種種情況,都可以志愿行動一言納之。1999年,有一個名為“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群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是人類對自身互助精神的肯定,這種精神超越國界、領域、自身狹窄視野——有愛無礙,展示了人性所能達到的純粹高度。
互助則展示了這種動態描述的深刻性。助人者也自助,樂人者也自樂。幫助他人,通常只能是物質與生活的表層,但表層的行動,常會引發人性深處真善美的呼喚與共鳴,有時是自己,有時是對方,有時是觀者,這樣的共鳴,才是最寶貴的力量。
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說,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共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信念。不錯,志愿精神不是憐憫與施舍,也不是義務與責任。它本身就來自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不論性別年齡,財富地位,專職兼職,它需要的,只是一種信念,一種動機。它的目標,是對世界美好的一種共同期許,是追求社會和諧之境的一種重要力量。正因為它超越了市場、法治、規則、約束,只吸取了人類真善美的力量來支撐,它如此美好,如此強大,也如此令我們倍感珍惜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