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日前對本市的兩所民辦中學突擊檢查發現,持自治區外身份證號的690名學生中,有590人不在本校實際就讀,其中大多“空掛學籍”,屬于需治理的“高考移民”對象,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2015年的高考。
高考常被人詬病的一個話題就是地區間的差異。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分數線低、好學校多,名額配給量大,這成為外地家長和考生的心病。而西部地區雖不占名額分配優勢,但生源總量較低,錄取控制線歷年奇低,這使之成為中部地區生源向往的地方。
不同的地區,甚至是相同地區的不同學校,學生能夠享受到的教育質量也不相同。因此,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提高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打破“地區決定命運”,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味對“高考移民”圍追堵截,終究難以治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無疑是下一步教育改革攻堅的最大難點,也是最大亮點!稕Q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實現了一考不再定終身,也就抽去了一把“高考移民”的釜底之薪。
當然,這些改革取向對影響教育資源公平分享是重要的,但如果不摒棄按地區人為分指標的老路子,“985”、“211”這些優質資源,恐怕仍然難以為天下公享。
前不久,媒體討論“全國統一命題試卷”話題,這實質上是為公平享用國家教育資源提供了標準門檻,也只有在此意義上,“一卷考天下”才成為必要。否則,仍然沿襲招生名額分果果,省區各劃各的分數線,高考回歸“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就成了翻燒餅。
公眾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卻忽略了應試教育背后的推手。正是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與失衡,才衍生出拼分數、“高考移民”、“空掛學籍”等教育怪胎。
告別“高考移民”時代,首先要在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上,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問題,然后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才能夠使我國教育更加有利于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進而搭建起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